看可口可乐怎么玩儿原生营销?
可口可乐去年推出昵称瓶、今年推出的台词瓶,加多宝的"对不起"等诸多社交营销案例,都取得了极大的反响。俗言说,话说三遍淡如水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,品牌营销所刷出的有效新鲜感,无疑成为了考量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晴雨表。其中大多数公司都会选择既聪明的“攻城方式”,或讨巧用户侧路出击,或卖力追逐热点话题来转移战地。
2013年夏季,可口可乐推出昵称瓶,成功帮助当季可口可乐独享装的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0%,超出10%的预期销量增长目标,还在广告奖“中国艾菲奖颁奖”中摘得全场大奖。而2014年的歌词瓶在刚推出一个月内,就为可口可乐带来10%的增幅。
创意可圈可点,但不要玩的审美疲劳
可口可乐对界面新闻表示,第一季的昵称瓶是首次运用产品标签,使每瓶可口可乐变身“自媒体”,在货架上直接与消费者沟通,并运用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网络昵称,激发消费者间的自发分享,使一瓶可口可乐具有社交功能。而第二季的歌词瓶是希望运用音乐特有的情感记忆,将每一瓶可口可乐化身表情达意的载体。这次的台词瓶则打出“让分享更有戏”的口号,选择能经典的台词,并能适用于人们在生活中多种场合和场景中的分享。
平心而论,台词瓶的创意本身并不俗套,但在前两年昵称瓶和歌词瓶的强势席卷之下,乍一听,台词瓶这个词儿还真让人觉得有那么些审美疲劳。这些年的可口可乐,无论是从产品设计还是品牌驱动上,都在往年轻化的趋向靠拢。归根结底是因为以往常用的情调包装、强势铺货及推广,都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日渐行不通。90后这类新新物种占据了半个山头,爱憎分明,逼得那些传统的各类草药果蔬也都得另辟蹊径了。
台词瓶就是销量法宝吗?
梵高说的好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,路过的人只看到烟。在互联网时代里,大家每天趴在电脑上看到的影像比擦肩而过的商场还要多,朋友圈里点过的赞送出的抱抱,恐怕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好几圈了。看别人的故事,流自己的眼泪,为的,不就是寻找那千万碎片中直戳心窝子的一片。何况,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很不善表达的民族,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给大家正能量。台词,无疑是完美的选择。
在台词的选取和传播上,也主动贴近年轻人的喜好。49句台词是经典与热点的融合陈列,除了《甄嬛传》的“臣妾做不到啊”、《乱世佳人》的“不管怎样,明天是新的一天”、《集结号》的“下辈子还做兄弟”等台词外,其中还有6、7句来源于未上映的电影,适度勾起用户的奇妙未知感。(咦?说不准这些通过台词瓶会成为新的经典),说到底,创新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或许对可口可乐台词瓶来说,从“歌词瓶——台词瓶”这个跨度,本身即是创新了吧。
已经确定好的24句台词:
“品牌社交化”背后的秘密
从广告人的角度看,大家把这种主题即内容的聚合,称之为原生营销。通过策划/活动,深入用户关心的问题,找准痛点,引起注意,产生共鸣。在二次分享的传播中,自然就将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引导出来。所以再次反思“可口可乐三部曲”的总体思路,倒不见得是种局限,道家讲究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优质的内容无限渗透、提升、交互,再循环,可能也品牌营销下一步的发展趋势。
利用产品标签,直接和消费者沟通。在可口可乐台词瓶的策划下,他们还推出了可以给用户专门定制属于自己的“定制瓶”,投放在电影院、超市等公共空间。线上线下结合,甩下以往大品牌的冰块脸,来和消费者做朋友,真正做到平民社交化,所谓的“品牌社交化”大抵如此。
更多精彩互动 请关注易播网微信公众号